联众棋牌-(中国)游戏中心
媒体联众棋牌  /  正文
分享为:

【联众游戏】有声有色有山河——— 老课本里的民国

来源:其他  作者:   编辑:   摄影:   责编: 更新时间:2016-11-28 16:29:10

点击:次

11月2 0日,资深媒体人、民间文化学者邓康延演讲《有声有色有山河———老课本里的民国》。南都记者 徐文阁 摄

演讲嘉宾

资深媒体人、民间文化学者 邓康延

民国时期的教育,更多的是方法论

在我近十年的收集之中,民国时期的那些老课本,有足够的文化内涵。一个懂得审美、塑造美的民族,它的未来是阳光灿烂的。当一个人出门时看到青山绿水,看到一些优美的建筑,他的心情不一样,他一天一天所走出来的命运之路也不一样。反之,一个人在雾霾笼罩、到处都是垃圾的地方生活,渐渐地这个人也会变得邋遢。所以,我们要努力地探头欣赏美、发现美、创造美。

阎锡山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,他治理山西的武力手段、军阀做派众所周知,但很多人不知道阎锡山还有另一面,非常文化的一面。他提出了“立身要言六则”,“公道为社会精神国家元气,故主张公道为国民之天职;桀骜不驯为野蛮人之特性;真血性男子脑筋中有 国家 两字;欲自立,先从不依赖人起;欲自由,先从不碍人自由起;能终于职务者才是真正爱国。”

你看,只有我们东方的方块汉字能有这种字形的、排列的优美。教育是慈善的,不是营业的,所以教育家应当在人群中随处工作,不是只在讲堂内联众棋牌中做的一个零星的方案。非常朴实的话语,但是把教育的内核讲出来了。

丰子恺先生曾有一幅画作:孩子们唱歌唱得见嘴不见眼,老先生穿着长袍拉着二胡悠然自得,窗外的柳树已经发芽。最棒的这是乡村的音乐课。丰子恺先生画出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另一面。

我们再看民国时期的三篇文章。第一篇,“竹几上,有针、有线、有尺子、有剪刀,我母亲,坐几前,取针穿线,为我缝衣。”寥寥数字,勾勒出了一幅亲情图。中国文字的优美,在这里就充分体现了。这段话没有抒情,它描述了一件事,但是“慈母手中线”的那种意境跃然纸上。文中没有说母亲在寒夜多么辛苦,我要珍惜。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把这些汉字结合起来,做一个场景的白描,但是他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已经蕴涵在里面了。

第二篇,《三只牛吃草》,这个是丰子恺的画作、配文,编撰课文的是叶圣陶先生。“三只牛吃草。一只羊也吃草。一只羊不吃草,他看着花。”文中的插图上,一只羊正在低头吃草,另一只痴痴地赏花。那些大学者编小学课本时,他能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,以此来编撰这些课文。这只看着花的羊,是一只哲学家的羊,一只艺术家的羊。

第三篇课文。“今天开学了,开学后我们选级长(当时不叫班长,而叫级长)。谁得的票多,谁就当选”。这就是最基础的国民公民教育。

我们再看一下其他的几篇课文,首先来看《勿贪多》,“瓶中有果,儿伸手入瓶,取之满握,拳不能出,手痛心急,大哭。母曰:汝勿贪多,则拳可出矣。”这个“母亲”也可以理解为人民,人民告诫官员“勿贪多”。

大家再想一下,你如何用语言来描述荷?民国时期的人是这样描述的,“池中种荷,夏日开花,或红或白,荷椩直立,荷叶形圆。茎横泥中,其名曰藕。藕有节,中有孔,断之有丝。”38个字,描述了荷这一生,语言之简洁优美,令人叹服。华夏之荷,非我华族难晓其味。断之有丝,断之有思。可谓韵味悠长。

我 们 再 来 看 这 个《陪客》,“钮儿在家,有客访其父,父适他往。儿邀客入,请客上座,己在下位陪之。客有问,则谨答之。客去,儿送至门外。及父归,以客所言,告知于父。”它不只是一篇记叙文,它里面有方法论。民国时期的教育不是那种概念式的,它更多的就是一种方法。你看,每一句都很实,这就是民国时期教育的一个样板:有客来访了,但是他父亲不在,“儿邀客入”,先邀请客上座,这是一个礼节;“己在下位陪之”,不是说我去打电脑了;“客有问则谨答之”,非常谨慎地、恭恭敬敬地回答;客人走了送至门口,还没有完,“及父归,即客所言”。它给孩子总结了一个待客之道,实际上是一个标本、是一个范例,它不是空空的套话,不是说你待客要热情,你要表现出你的真诚,它提供了一个具象的范本供你去学习。

民国时期不少课文,取自历史真人真事

民国时期还有很多课文,都是取之于历史的真人真事。“徐湛之出行,与弟同车,车轮忽折。路人来救,湛之令先抱弟,然后自下。”寥寥数句,人、事、观点一目了然。“王华行池畔,见地有遗金,华置金于水边,守其旁,待遗金者至指还之。”这篇课文也有一个方法论,他不是把拾到的金拿去给老师、给家长,为了年终得个三好学生,他就守在那。但是他还有方法,不是放在原地,而是放在水边,等到一个慌张来找的人,才“指还之”。这种方式、方法,我觉得已经超越了“拾金不昧”的简单境界了。

再看《信誓》,我大致说下,两个朋友相约第二年相见,这天,他的朋友做了一桌酒席,一看外面风雨大、路途远,恐怕难以如期,话音未落,那个朋友掀门帘进来了,这就是信誓。几千年的中国人都奉守的一些守则,唯有信誓,人与人的这种信任,这种社会才能通融,所以做生意才有最低的成本。

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《让功》,“冯异偕诸将出征,每战必身先士卒。及还论功行赏,诸将争功不已,异退立大树下,默无一言。时人称为大树将军。”我最喜欢这八个字,“时人称为大树将军”。民国时期的课本,取历史上的一些人物的片断故事情节,重新编成课文,它成为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对后代的提醒、示范、榜样或者学习的一些故事。

《宽容》,韩琦是北宋重臣,朋友来了,他要显摆下自己的“宝贝”。但是“俄为一吏误触台倒,玉盏俱碎,坐客皆愕然。小吏伏地请罪。公神色不动,笑谓坐客曰: 物破亦有时。 顾谓小吏曰:  汝误也,非故也,何罪之有!”大意是,仆人将宝贝“玉盏”拿上来时不小心摔碎了,顿时吓得脸如土灰、战战兢兢。没想到韩琦说,“你又不是故意的,所以何罪之有?”我的评点就是这两个字:宽容,宽乃大,容自多,偶然碎了两个“小器”,历史上多了一个“大气”。

家园有树,人心有根

再看看《老梅树》里面所写的内容。“小窗外,有梅树,方开花。我欲折之,干大枝高,手攀不及,母谓我曰:此树乃十余年前汝父所种,比汝大数岁,故甚高也”。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,这就是好的文章,总能引发一些共鸣。

我当时看这篇文章,多少有点忧伤。母子对话,父亲不在,这个父亲也许在外为家庭营生,也许去世了,这里没有交代。但仅仅就通过母子对话,我们看到了这棵梅树所负载的记忆。家园有树,人心有根,母亲的感叹,父亲的手植,亲情在记忆里幽幽芳菲。家国旧事,片片和煦。记得有一则西方描述亲情的课文,读来大致如此,“他并不孤独,他从指缝间的窥望,便能重温恍如昨日的童年:母亲和祖母夜里的讲话声,他对暴雨夜的恐惧,游戏带来的笑声和膝上擦伤淌出的血。”

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,我们在表述一些细节,用不着去说一些热爱、悲伤、喜悦,只需把一些细节描述出来,很多的情感,每个人就都可以体会。如果我们要写文章或者给孩子写文章,首先要用细节,要用当时的那些有情感的细节来描述,这比空洞的抒情要有力得多。

我们再来看《糊窗纸》,“农家小儿,揩拭窗格,糊以白纸,涂以桐油,纸能透明,且不易碎,彼告我曰, 我家无钱买玻璃,故以此代之 。”穷困洁净依然高贵,有句诗说贫穷,但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。这篇课文教育孩子,富孩子不张扬,穷孩子不气短,独善其身的人多,兼济天下的人也会多。上苍眷顾自爱并爱人的人。除了星星,苍穹一贫如洗。

我记得那是一个晚上,我写后面的这个新阅读的时候,我写出这两个字,我觉得这篇课文和我的点评都立起来了。不瞒你说,后面这几个字一写出来我也是很佩服自己的,除了星星苍穹一贫如洗。民国时期的这些教育还有一些,这就是美育的一种表现。

要告诉孩子,做事情应有怎样的方法

我们再看一些轻松的内容。《牧童歌》。“小牧童,快乐多。骑牛背,唱山歌。牵牛鼻,上山坡。山上多青草,牛儿吃得饱。喂得牛儿饱,主人说我好。”这是右面的课文。左面的课文是“放学归来在途中,遇一牧童骑牛背,吹短笛,唱山歌,状甚快乐。”前面是描述场景,后面紧接着就是《牧童歌》儿歌。岂不是山河巍巍?民谣的这种悠然的感觉出来了。

我们再看《蚂蚁巢》,“徐儿掘地取薯,得一蚂蚁窝,黑蚁数百,群聚其中。僵虫、碎米,堆积满穴,乃平日取来,储之于此,以为冬粮者也。徐儿曰: 蚂蚁辛苦营巢,我何忍毁之。 乃封以土,复之原状。”孩子挖红薯时挖出来一些蚂蚁巢,他就能想到“蚂蚁辛苦营巢,我何忍毁之。乃封以土,复其原貌”。而我记得现在有些小男孩有时候也挖出了蚂蚁,但是却毫无怜悯之心,马上就是一泡尿,让蚁巢发了“黄河大水”。这样的一个孩子放在课文中,实际上所教育的是一个非常微小又巨大的天地观,这就是任何苍生都有它的生命轨迹,都必须尊重,它们和我们一样!

徐儿俯望蚂蚁,上苍俯望徐儿,浩瀚的注视。实际上徐儿或者人对于上苍来说,也都是蚂蚁,所以当我们看着蚂蚁,当上苍看着我们,都是一种浩瀚的注视。

我觉得对教育最好的捷径就是,要告诉孩子们做这件事情应该有怎样的程序、方法。就是说当你吃饭时要洗手,上完厕所要洗手,它就是一个具体的事情,尤其是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很容易学。你不要光说讲卫生,然后就像那个妞儿怎么样去待客之道。

我们过去就是受到太多宏大影响,落实到教育的理念上却是空空洞洞,唯有大的教育家,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编这些课本。当整个社会能意识到这些,当编撰课本的专家学者知道这些道理,传统的能够承接几千年的文明,开放的能够把西方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、教学内容引进,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够重新焕发生机。

本文根据嘉宾在南都公众论坛演讲整理

整理:南都记者 朱利辉




 友情提示: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。

 

 

  • 编辑:怀海